對於朔學者所著孫子兵法白話翻譯之中,個人有許多不同見解,列舉虛實篇一項,望供參考。虛實篇原文為下:

孫子曰: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,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。

故善戰者,致人而不致于人。

能使敵人自至者,利之也;能使敵不得至者,害之也。

故敵佚能勞之,飽能飢之,安能動之。

出其所不趨,趨其所不意;行千里而不勞者,行于無人之地也;攻而必取者,攻其所不守也;守而必固者,守其所不攻也。

故善攻者,敵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敵不知其所攻。

微乎微乎!至于無形;神乎神乎!至于無聲,故能為敵之司命。

進而不可禦者,衝其虛也;退而不可追者,速而不可及也。

故我欲戰,敵雖高壘深溝,不得不與我戰者,攻其所必救也;我不欲戰,雖劃地而守之,敵不得與我戰者,乖其所之也。

故形人而我無形,則我專而敵分,我專為一,敵分為十,是以十攻其一也。

則我眾而敵寡,能以眾擊寡,則我之所與戰者,約矣。

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,不可知,則敵所備者多,敵所備者多,則我所與戰者寡矣。

故備前則後寡,備後則前寡,備左則右寡,備右則左寡,無所不備,則無所不寡。

寡者,備人者也;眾者,使人備己者也。

故知戰之地,知戰之日,則可千里而會戰。

不知戰地,不知戰日,則左不能救右,右不能救左,前不能救後,後不能救前,而況遠者數十里,近者數里乎?

以吾度之,越人之兵雖多,亦奚益于勝哉?

故曰:勝可為也,敵雖眾,可使無鬥。

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,作之而知動靜之理,形之而知死生之地,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。

故形兵之極,至于無形;無形,則深間不能窺,智者不能謀。

因形而措勝于眾,眾不能知,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,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;故其戰勝不復,而應形於無窮。

夫兵形象水,水之形,避高而趨下:

兵之形,避實而擊虛;水因地而制流,兵因敵而制勝。

故兵無常勢,水無常形;能因敵變化而取勝,謂之神。

故五行無常勝,四時無常位,日有短長,月有死生。

 

朔學者稱:〈虛實篇〉:「守而必固,守其所『必』攻也。」一作「守而必固,守其所『不』攻也。」

朔學者認為是「守而必固,守其所『必』攻也。」,然本人卻認為應該是「守而必固,守其所『不』攻也。」

原文雖簡,但意義深長,僅就上開一語說明之。

整句朔學者翻譯為:防守而必然穩固,這是因為防守的是敵人所必然攻擊的地方啊!

然而上述觀點完全誤解了孫子的用兵之法。怎說呢?

在下卻認為,應該翻譯為:防守而必然穩固,是因為防守在敵人所無法攻擊到的地方阿!

以下為個人觀點:

守在敵人不會攻擊的地方,那何必守呢?就是因為要守,所以要選敵人不會也無法攻擊的地方,方才能維持部隊無損,保存戰力,待己方實力廟算能勝敵之後,再做攻擊。

孫子用兵之法,個人認為有八個字能形容:『兵貴神速,全軍破敵』。用兵實乃消耗國家實力,部隊出征越久對國家越不利。所以孫子乃主張不戰屈人之兵,能不用兵獲勝才是用兵最高手段。

防守在敵人必攻的地方,是犯了兵家大忌,必敗無疑。除非守的地方是戰略要點為例外。

因己之弱固守之,守敵所必攻,猶如羊驅虎口,任人宰割。因為自己實力比對方弱,所以無法攻擊,只能防守,而去守在敵人必會攻擊的地方,找死而已。我想孫子所說的防守,意思是避開敵人,而不是對敵人的進攻實施防守。

上語對應下文:故善攻者,敵不知其所守;善守者,敵不知其所攻。這裡的守,意思就是迴避敵人,讓敵人找不到你在何處,故敵人不知其所攻。

所以原文是沒錯的,並非朔學者認為的:守而必固,守其所『必』攻也。而是守而必固,守其所『不』攻也。

因全文甚長,如全文解釋,在下也沒那麼多時間,單舉一例而述之。朔學者在翻譯學術上是非常有貢獻的,能提供不懂的人一些參考,只是他非兵家出身,對於兵法可能有誤解,故提出異論,望讀者能參詳了解孫子用兵之本意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冷無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7) 人氣()